带方郡

更新时间:2024-05-14 19:52

带方郡是204~313年的百余年间汉朝朝鲜半岛中西部设置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地方中心。统辖由乐浪郡南部分割出的数县(晋代为七县-《晋书・地理志》)与濊族(不耐侯)、南方的韩族诸国、东南海上的倭国等区域。

郡治范围

东汉、魏、西晋时代对此郡的经营增强了对韩、倭等东夷的后进区域的影响,东国、魏朝成为直辖领后起了中原文化的窗口的重要作用。郡首长为太守,下属官吏及军队所在地为郡治。带方郡治处于乐浪郡治(今平壤)以南,但具体位置存在不同说法。

历史沿革

公孙创立带方

东汉末年,中平六年(189年)辽东太守公孙度扩张势力,侵吞汉朝郡县统治无法达到的朝鲜半岛地域,将大乐浪郡治(今平壤附近)置于自己管理之下。“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魏武侯北征乌恒时和公孙康缔约,曹氏幕府以公孙康继承燕秦汉以来的东北亚秩序的条件,承认其对九夷的统治换取公孙氏政权不再参与中原纷争,名义上是效忠东汉(曹魏)的地方官,实际上割据辽东。公孙康没有后顾之忧开始经略四方。其子公孙康于建安九年(204年)将乐浪郡十八城的南半,屯有县(可能为今黄海北道黄州)以南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征讨当地原有的韩、濊族等势力(“是后倭、韩遂属带方”),“又有扶余、濊貊之用”,并学其父嫁女百济(马韩)加强对三韩的控制,建立了朝鲜半岛南半的统治体制,并派兵支援扶桑邪马台国狗奴国打仗。郡治为管辖周围数十县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大型城塞都市。公孙康不久服属于曹操,被任命为左将军、襄平侯,帯方郡亦被追认为东汉的郡。公孙康死后,因其子公孙渊尚幼,康之弟公孙恭继其位,被魏文帝曹丕封为车骑将军、襄平侯。公孙渊长成之后,于太和二年(228年)夺叔父恭之位,又得到魏的承认,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然而公孙渊不满足于魏所授大司马、乐浪公的地位,于景初元年(237年)宣布独立,于辽东襄平城自称燕王。带方郡与乐浪郡此时皆属燕。

次年(238年)魏太尉司马懿率四万军队围襄平城,最终灭公孙渊及其子修。

此前,帯方郡形式上经历了“后汉-魏-燕”的所属的变迁,而事实上一直处于公孙氏之治下。对于服属于带方郡的韩、倭诸国而言,受公孙氏的根据地辽东的影响最大,而与东汉与魏时期昌盛的中原文化的交流时,带方郡是重要的媒介。“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馀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馀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三国志·东夷传》还记有:“公孙度之雄海东也,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破之。”“东夷九种皆服事焉”,“海北土地,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天子为其绝域,委以海外之事”。并派公孙模领兵振兴扶桑邪马台国,史称“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根据扶桑史料今赤染氏、常世氏既公孙氏后裔。

魏的直辖经营

与襄平城攻城战同时,魏明帝分别任命刘昕鲜于嗣为带方太守、乐浪太守,派遣二人率军秘密由山东半岛渡黄海前往朝鲜半岛,控制了带方郡与乐浪郡。带方郡由此成为魏的直辖地。太守刘昕赐与周边的韩、濊族的首长邑君或邑长的印绶,与之建立了册封关系。邪马台国卑弥呼亦于景初三年(239年)6月向带方郡派遣朝贡使难升米。当时太守刘夏派官吏陪同难升米一行前往洛阳。

正始元年(240年)太守弓遵遣属下奉魏明帝诏书与印绶访倭国。正始六年(245),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因为领东(今咸镜南道江原道一带)的秽归属句丽,起兵讨伐。不耐侯等投降。

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高句丽及濊貊,韩国的那奚等数十国纷纷率其部族投降,部从事吴林认为,乐浪本来统辖韩国(箕子朝鲜(前1122年/武王十三年(箕子受封,前来朝觐,陈以洪范)-前195年),后被卫氏朝鲜(前195年-前107年),国土除原先箕子朝鲜外,还有真番/临屯/沃沮/夫余/高句丽/辽东郡(治所襄平)东部都尉(涉何所辖,治所武次(丹东))取代(前107年成巳被杀,王险城攻破,朝鲜灭亡))的准王(朝鲜与燕国同时称王,后与真番同时归属燕国(自造阳至襄平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长城一直修到真番,除盖国外,秽貊与倭都归属燕国)在三韩之地建立韩国自称韩王,后三韩人重建辰国(秦朝时建立)自称辰王,故此时三韩亦称韩国,东汉时归乐浪管辖,东汉末/三国时归带方管辖),想把归属弓遵的带方郡管辖的辰韩十二个国家中的其中八个国家划给乐浪太守刘茂管辖,官员翻译有错,臣智故意激怒韩国人,于是攻击带方郡的崎离营地,当时带方太守弓遵/乐浪太守刘茂出兵还击,弓遵战死,带方/乐浪两郡于是灭了韩国。

正始八年(247年)拜不耐侯为不耐王。同年太守王颀接到倭国使者关于邪马台国与狗奴国交战的报告。魏最终决定不参与战争,仅遣塞曹掾史张政魏少帝的诏书与黄幢前往。

当时频繁的长官调动(八年间四任太守)据推测为为防止带方郡军阀化与新的公孙氏的出现。

带方郡的沦陷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韩国复国,有些韩国人还祭祀箕准。西晋时代,带方郡辖下有带方、列口、南新、长岑、提奚、含资、海冥七县(《晋书・地理志》)。

永康元年(300年)发生八王之乱建兴元年(313年)初,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丽美川王/好壤王高利(乙弗利/乙弗/忧弗)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313年被传统观点认为是高句丽据有乐浪郡的开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已,并无占领乐浪郡的记载;《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也无百济占带方郡的记载。

而342年冬慕容皝毁丸都之后,故国原王派弟到前燕都城龙城称臣纳贡,乐浪在此时在前燕的协助下被收回。根据《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记载:“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带方郡,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张统带走的一千余户只是乐浪、带方的一小部分,313年后,至少六千多汉户居民继续留在乐浪、带方。根据现乐浪故地发现的4世纪和5世纪初的带有东晋年号和官衔的汉人墓铭和砖铭证明313年后到5世纪初,乐浪、带方的汉人城镇和地方政权组织继续奉东晋正朔。

371年,当时的百济世子近仇首王率3万军队拿下乐浪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百济短期获得乐浪、带方,公元384年,枕流王晋孝武帝册封枕流王为带方郡王。后高句丽好太王多次大败百济,百济势力被逐出了乐浪、带方。公元427年前后,百济继续争夺乐浪, 带方两郡的控制权。直至公元475年,高句丽长寿王攻破百济首都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并吞汉江流域。百济首都慰礼城被高句丽攻陷。乐浪、带方被高句丽彻底控制。人民中士人多逃亡倭国成为渡来人,大众则与高句丽融合。

南北带方郡

纪异第一·北带方

『北带方』,本『竹覃城』(带方城)。『新罗』『弩礼王』(儒礼王)四年。『带方』人与『乐浪』人投于『(新)罗』【此皆『前汉』(西汉)所置二郡名,其后僭称国,今来降】。(东汉末),『公孙康』割据『辽东』,分『乐浪郡』南部,设『带方郡』,治『带方县』(朝鲜→凤山地区)

纪异第一·南带方

曹魏』时,始置『南带方郡』(韩国→全罗北道南原市)【今(王氏高丽)『南原府』】故云:『带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日本海)。【『后汉』(东汉献帝|刘协)“建安”(A.D.196→220年)中,(公孙康)以『马韩』(百济)南荒地为『带方郡』,『倭、韩』遂属,是也】

郡治所在地

乐浪郡治的所在地,现今为平壤郊外大同江对岸的乐浪土城(平壤市乐浪区域土城洞),并无异说。此城东西700米、南北600米,出土了当时的遗物及官印“楽浪太守章”的印迹,在考古学上较为明确。相对于此,带方郡治的地点并无定说,有黄海北道凤山郡、黄海南道安岳郡京畿道汉城(今首尔)、京畿道广州等诸说。

与倭国关系

带方郡沦陷后,只留下带方的地理概念。在好太王碑出土后,404年倭国侵略百济,进入带方界(旧带方郡的边境?),与当时的高句丽发生战争,倭国损失了无数的将领士兵。

带方太守表

张敞、刘昕、刘夏、弓遵、王颀、张统、佟寿、冯镇、张抚夷、张塞、张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