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

更新时间:2024-08-12 09:13

锁骨(英文:Clavicle;拉丁文:Clavicula)呈“~”形,位于颈根部,内侧2/3凸弯向前,外侧1/3凸弯向后,锁骨骨折多发于中、外1/3交界处。硬骨鱼身上已经有其痕迹,有尾两栖动物仍没有锁骨,无尾两栖动物有锁骨。除了锁骨,还有喙状骨和肩胛骨,共同组成肩胛带。

解剖结构

是上肢带的组成部分,为连结肩胛骨胸骨的“S”形细长骨,横架于胸廓前上方,位于皮下,它的全长都能触摸到。锁骨没有骨髓腔,是胎儿体内首先发生骨化的骨,是膜内成骨的骨。

锁骨是上肢中与中轴骨骼相连结的骨,它起着撑杆作用,将上肢撑离躯干,扩大人的视野,增大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提高上肢的劳动效能。

锁骨内侧钝圆称胸骨端,它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扁宽称肩峰端,它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的外侧1/3上下扁平凸向后,内侧2/3呈三棱形凸向前。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锁骨是体内最常发生骨折的骨。锁骨中1/3与外1/3交界处是最薄弱部位,人跌倒肩或手着地时,向躯干传递的暴力大于该薄弱部骨强度时即发生骨折。

中国人锁骨长度男性为14.6~14.7厘米,女性为12.9~13.3厘米。

锁骨(右)

(图册“锁骨的解剖结构”参考资料:)

相关疾病与治疗

锁骨骨折是最常见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2.6%~12%。在成年人,2%~5%的骨折累及锁骨,而在儿童,这一比例高达10%~15%。在锁骨骨折中,中段骨折占所有骨折的80%,而内1/3、外1/3分别占锁骨骨折的5%和15%。锁骨内1/3对深层的臂丛神经、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肺尖部等重要器官起到保护作用,该部位骨折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锁骨骨折分为3型:Ⅰ型为中1/3骨折,Ⅱ型为外1/3骨折,Ⅲ型为内1/3骨折。

1、锁骨近端骨折 锁骨近端1/3的骨折通常进行保守治疗。这种类型骨折临床并不常见,通常骨折端移位较小,且很少累及胸锁关节。但是当骨折块向后移位明显,骨折块突入颈根部或者纵隔内,骨折块对颈根部血管和神经有压迫风险及多发伤或浮肩发生时,需进行切开或闭合复位。

2、锁骨中段骨折 大多数的锁骨中段骨折,可通过前臂吊带或“8”字绷带治疗。保守治疗仍是治疗锁骨中段无移位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有:开放性骨折;伴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移位明显,皮肤隆起明显有发展为开发骨折可能;同侧锁骨和肩胛骨骨折(漂浮肩);移位超过锁骨直径或短缩超过2cm。关于锁骨中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在国内存在很大争议,对于锁骨中段无移位骨折,可尝试保守治疗,这种情况很少影响患者术后的功能和美观。但是对于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建议其进行手术治疗。因为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后易引起肩部畸形,肩部功能障碍及骨不连等并发症。

3、锁骨远端骨折 对于无移位的锁骨远端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锁骨远端1/3骨折大多数是无移位或有微小移位,处于关节外,因此锁骨远端1/3骨折通常选择非手术治疗。手术与否主要取决于骨折端的移位程度,稳定性及患者的年龄。已有很多内固定技术用于治疗锁骨远端骨折,例如克氏针固定、喙锁螺钉固定、锁骨钢板及锁骨钢板钩等。但是,每种术均有相应的缺陷,这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克氏针大多不能对抗上肢下垂的重力而易折弯、滑脱、甚至断裂;克氏针若没有穿过骨折内侧段皮质,固定不牢靠易滑脱,滑脱率高达50%;针尾留于皮下易刺激邻近组织引起疼痛,影响功能锻炼。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技术有钢板内固定和髓内固定等。1、钢板内固定技术可实现骨折端早期刚性固定,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活动。锁骨上钢板有损伤锁骨下神经血管结构的风险,而锁骨前钢板和髓内钉等内固定无此方面风险。2、弹性髓内钉用于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其疗效良好,创伤小,固定可靠,为青少年锁骨骨折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是内固定稳定性不佳,可通过更换内固定治疗;而晚期失败是由骨折不愈合所引起,萎缩性骨不连应使用锁定钢板进行桥接固定并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多次手术可能会造成肩关节轻度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手术治疗锁骨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内固定,术中注意保护骨折端血运,以降低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