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0:11

钹,铜质圆形的传统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 [cymbals]。古称“铜钹”、“铜盘”。

历史起源

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见于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6世纪初期,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详细介绍

钹是一种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钹用两块圆形的铜片制成,铜片含铜20%,含合金80%,高级钹还渗入一定的银。钹无一定音高,也无固定大小,一般直径为40一50公分,两片钹的音高也稍有差别。

钹的演奏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槌敲,即用一个柔软的小木槌敲击其中一片,音的轻重长短由演奏掌握,另一种是抹擦,即两片钹相擦发出声音,还有一种是撞击,即两钹用力相击,发出响亮的声音,这种方法使用普遍,不仅军乐队、铜管乐队使用,一些腰鼓队也已使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