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更新时间:2023-08-12 18:14

经验,在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经验概念

所谓经验,即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信息。

1.任何人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报酬,这种报酬是经验,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人家抢不去的东西。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常在于成功者能由经验中获得益处,并以不同的方式再尝试。

2.台湾地区“经验”一词还可作为动词使用,相当于“经历”。

例如:我经验过那段岁月。

3.哲学中的经验有两种: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4.经验不是真理,也是不能一味套用的。

与知识的关系

经验是由人生经历总结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经验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必须不断深化才能成为人生阅历;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及经验的系统固化;唯有将经验与知识结合,于人生经历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最大限度激发潜能,展现能力,丰富阅历。经验是个性化的,持久的不断积累;知识是普世化的,理论式的系统总结。

人类的知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

经验与知识辩论

对于具备能力的人来说,经验更重要(经验是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对于不具备能力的人来说,知识更重要(学习知识是形成能力的载体)。

对于处理新问题复杂问题的情况,知识和经验都重要:对于一个恪守自身处事原则的人来说,经验比知识更重要;对于一个不断突破提高自身能力的人来说,知识更重要。对于一个具有较高智慧的人来说,其会平衡知识增长和经验积累的关系,使得知识与经验形成互动,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一样。人类文明突进而言,知识与经验是互为补充、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知识是固化的成果,经验是运动的信息)。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知识与经验早已融合在一起,去追究哪个更重要就没有意义了。真正的知识与真正的经验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客观世界,一个是主观世界。二者是无法比较、缺一不可的,然则无法说出谁更重要。

经验主义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著作中明确指出经验主义的要害在于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个人狭隘经验,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也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认识论中的经验论也可称为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鉴于此,理性主义者主张全面放弃感觉,而专注于从理性中寻觅真正的知识。还有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知识是生而具有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理性能力对内部潜在的内容作出重新发现。他们指出,在这样一个先验的知识概念系统中,短促和随机的临时性经验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一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仅仅存在于一个独立世界之中。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只是对于知识世界所隐约透露的神秘影像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感性认识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其认识的成果也只是一些摇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也往往轻视实践,贬低科学的价值。由于科学来自观察和感觉世界中作为实践运用的知识,因此理性主义者认为这些基于不确定生知识的科学是片面的,甚至不合天赋理念的观点。在极端的意义上,理性主义者武断地否认了科学的可能性。

恩培多克勒开始,一种与上述思想截然对立的哲学,即经验主义学说渐渐兴起。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纯属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针对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主张,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者才是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这也是心理学的开端。

恩培多克勒这位历史上的第一位经验论者,为了其哲学目的,不知不觉地展开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课题的探讨。在他看来,理性主义者所谓人为自身心灵的神秘内涵所吸引而进行实质为记忆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天赋主张难以成立。在有关遗传的实际知识尚未问世之前来谈论所谓与生俱来的理念,只能是为摆脱哲学或科学难题的一条捷径,因此这种主张是无法验证的。经验主义希望通过找出知觉的作用机能来坚持知识来源于知觉的观点,最终反证出理性和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识的源泉。

在西方,与基督教观念相结合的新柏图式理性主义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直到13世纪,随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被发现,理性主义开始走向衰落。尽管由地师承关系,亚里士多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柏拉图主义的观念,但在本质上,他却是一个经验论者。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即实体,因此需要依靠感觉经验才能实现和完成这种认识。他说过:“那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外在的。……要感觉,就必须有被感觉的东西。”这里,亚里士多德以感觉乃至知识、认识依赖于外在客观的信念表明了坚定一致的经验主义主张和朴素浅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发展历史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自16世纪起,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的争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再次爆发。F.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培根之后,J.洛克通过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以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指出,人的适应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至于各种观念和知识是怎样写在这张白纸上,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问题,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在具体论证这一原理时,洛克采取了类似于近代心理学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识归结为观念,而一切观念又可被分析为简单观念。他断言,简单观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构成知识的固定不变的、最单纯的要素。所有的简单观念,都来自外部感官或内省,也就是说,都来自外部经验内部经验。人的心灵处理这些简单观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种:一是把若干简单观念结合成为一个复合的观念;二是把两个观念(不令是简单观念或复合观念)并列起来加以考察,形成关系观念;三是把一些观念与其他一切同时存在的观念分开,即进行抽样,由此形成一般观念。至此,作为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而与理性主义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对抗。

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例如,J.S.穆勒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是从经验中来的,其所以为真理也只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总被发现是这样的,因而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修正。

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对于心理学而言,学者们更倾向于接受经验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这在英、美等国已成为一种逐渐强化的趋势。在这些国家里,经验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根据现代的趋势,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将为天性论与经验论,或者本性与教养这类人们更为熟悉的辩论所替代。然而,在经验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也并非没有例外。例如,N.乔姆斯基就力图陈述人类语言的句式中有许多属于先天具备的观点,并向行为主义式的经验论发出了挑战。乔姆斯基依据笛卡尔的语言学观点,将语言的基础置于直觉而非经验,并把语言视作一种相对来说未受其他刺激控制影响的逻辑系统。与此相似,J.皮亚杰也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是由逻辑性的方式得以展开,而不是导源于环境的形式,尽管皮亚杰本身并非一个天性论者。总之,个体获得知识的问题还有待于同个体精神领域的全部内容的发生相联系,如此方能完整地揭示其深刻的关系。经验主义对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很明显,它的理论不是全部的谜底。

如你所见,经验它是个好东西,很好的东西,你也看见,它阻碍了一些东西。

丢弃一些东西,又收获一些东西,人就在这拾拾弃弃中成熟起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