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含章

更新时间:2024-07-15 08:41

秦含章(1908年2月19日—2019年8月15日),男,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胡埭镇张舍,中共党员,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轻工系统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酿酒行业泰斗。

人物生平

1908年,秦含章出生于无锡县胡埭镇张舍。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后去比利时、法国、德国留学。

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国立圣布律高等农学院,获工学硕士及农产工业工程师学位。

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发酵学院专修啤酒工业;9月,回国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副教授。

1937年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1939年-1944年,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

1941年-1947年,任前国立中央大学教授。

1947年-1949年,任南京大学教授。

1948年-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农产品制造系首任系主任。

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任社中央顾问及参议。

1951年,参加民建会,建国后,历任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参事,第一轻工业部、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轻工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1950年,由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发证人字第0211号任命通知书,任命其为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参事,主管技术业务。

1950-1952年,参加中央食品工业部及轻工业部筹建华北糖厂(现名包头糖厂)。

1951年,任中央轻工业部参事。

1951年-1952年,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

1952年,参加国家十二年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953年,参加前苏联援助我国建设“华北药厂”初级阶段的筹备工作组工作。

1954年,应邀参加国家科委“赴法经济技术访问团”;应邀参加前“华沙条约经济技术合作组”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食品包装工业会议”。

1960年,秦含章创办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并出任所长。

1960年-1967年,调任国务院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197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轻工专业一组组员。

1982年,应邀参加法国巴黎食品工业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考试会任客座评审教授,应邀参加联合国与法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署联合举办的“国际啤酒和饮料学术研讨会”。

1984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一轻工业顾问组第一届顾问。

1988年,应邀参加“国际微生物菌种保藏年会”。

1990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者

1991年,被聘为原国家科委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生物工程专业部主任。

1998年,担任工程院院士全国候选人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7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授予“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秦含章基金成立,并分别设立“秦含章基金”和“秦含章奖学金”。

2019年8月15日13时22分,秦含章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12岁。

人物事迹

1908年2月19日,秦含章出生于无锡县胡埭镇张舍,在家中排行老三。3岁那年,因家境贫寒,他被送到亲戚家领养,直到6年后才被接回。虽出身贫困人家,但以“职业读书人”自居,声称“读书读到不后悔”的秦含章,兴趣尽在学习上。

16岁那年,张舍国民小学举办免费暑期学习班,秦含章第一次有机会进学堂读书。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汲取知识养分。后又借钱考入杨墅园匡村学校高小三年级,仅一年就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公费学习。

1927年他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求学期间,秦含章脱颖而出。他的文章对农村经济有独到见解,先后被《新生命》《自然界》等报纸、刊物刊登并转载。

1930年,还未毕业的秦含章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也使他在整个上海及大学里小有名气。

从江南水乡到欧洲求学,年轻的秦含章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收获累累硕果:1935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由比利时国王颁发的高级工程师级别的毕业证书,同年进入布鲁塞尔大学植物学院博士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局势动荡,秦含章从比利时转到法国学习葡萄酒技术,之后又入读德国最著名的啤酒酿造专业学府——柏林大学发酵学院,并最终获得了该校颁发的博士证书。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对秦含章来说却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丰厚的学识积累,不仅为他后来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中国的酿造行业因此受益几十年。

但无论走得多远,能说多少国家的语言,秦含章始终不改他的无锡口音。

2017年,秦含章回到无锡,提前参加江南大学校庆,并特地到秦邦宪匡仲谋墓前鞠了三个躬,以示怀念与感恩。陪同他回家的大女儿秦小文告诉记者,那次回无锡,寄畅园(秦家祠堂)、胡埭、省锡中(母校)、江南大学等地点,串起秦老的回乡足迹。“站在胡埭一座桥上,父亲望着曾经的老宅所在地,十分留恋。”

那次回家,秦老还特地在太湖饭店办了家宴,宴请在锡的亲朋好友,一句无锡话:“我回到家乡来,请大家吃个饭”,乡情乡愁乡恋,尽在一言中。

1936年,胸怀报国之志的秦含章回国,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将一身所学悉心传授给学生,桃李遍及天下。1982年,秦老任法国巴黎食品工业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考试会客座评审教授,1998年担任工程院院士全国候选人评审委员会委员。

1937年秦含章留学回国任教的首站,便是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农事教育学系任副教授;1948年至1949年,他又应荣德生之邀,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二二十世纪50年代,他主持筹建国内15所轻工业学院,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与关心下,中国高等教育食品发酵大咖级专业落户无锡,他担任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农产制造系(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的前身)首任系主任。

秦含章是庚子赔款最后一批留学生,先后赴比利时、法国、德国学习,成为中国酿酒界的一代宗师,为我国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生产技术的改造、创新与发展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白酒发展史上,有两次试点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茅台试点,一是汾酒试点,这两次试点工作,秦含章均参与其中。

先说茅台酒试点。长期以来,茅台以其特殊的环境、独特的工艺、卓越的品质、高端的地位,以及在共和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重要事件中的一些传奇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为此,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轻工业部与贵州省先后两次开展茅台试点,一次是工艺试点,一次是异地试点。

秦含章以副组长的身份参与工艺试点。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认定茅台酒“酱香、窖底、醇甜”三种典型体香型的划分,接着又按不同比例,采用任意随杯淘汰等方法进行数万次以上的勾兑,摸索出了一套勾兑规律,规范茅台酒生产工艺,使之品质更加稳定。

看着茅台酒价格一路上涨,秦含章却内心不安。作为酒界泰斗,他谆谆叮嘱前去探望他的各个酒厂负责人:“要酿安全酒、良心酒,酿老百姓能喝得起的好酒!”

在秦含章参与异地茅台研究测试的同时,他还主持中国白酒行业两大试点之一的“汾酒试点”,在汾酒厂进行科学试验,用2年零4个月的研究总结,提高了杏花村汾酒的生产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为日后“汾老大”的崛起,提供了品质支撑。

“茅台工艺试点”、“汾酒试点”奠定了新中国白酒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酒业,秦含章的重要性在于,他参与共和国所有的酒类产业规划和理论建设,为原本一片荒芜、散而不整的中国酒业开辟出了一块新良田。

这样的成就,源于扎实的理论学习与务实的实践。秦大文向记者出示了秦含章各个时期的毕业文凭、执教聘书,有比利时、法国、德国的毕业证书,也有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复旦大学的任职聘书等等,均保存完好。收在一只老旧牛皮包中的两张证书,却是秦含章最看中的:两份均是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任命通知书,一份是任命秦含章为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参事,另一份再任轻工业部参事。

从1927年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到留学欧洲向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业转行,秦含章追求“专业报国”、“走应用科学道路”的理念,充分彰显了无锡人“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地域人文精神。

主要成就

秦含章是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他学识渊博,造诣甚深,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培养青年一代,桃李众多,为推动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秦老一生治学严谨、勤奋不辍、立功立德立言、著作等身,撰写的科研报告、论文和著作以及与他人合写的书共计40余部,近6000万字。

他三度在法国调查研究葡萄酿酒的科学技术,把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的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实际生产中,从而写成了《葡萄酒的科学技术》等专著,共六册。他写的《新编酒经》一书,对发展我国的酒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成绩显著,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荣誉证书金质奖章。他在山西汾酒厂蹲点时,从汾酒生产过程逐一研究定型,提高质量,解决了老大难问题,促使汾酒能“多、快、好、省”地发展;该厂因而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成果奖,他在主持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始终贯彻“积资料、创条件、出人才、拿成果”的办所方针,做到科研为生产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创建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中心,多种科研成果转让到对口生产企业,促进了经济发展。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和重大成就,经国务院批准为轻工系统的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秦含章主要著作《国产白酒的工艺技术和实验方法》《酿造酱油之理论与技术》、《面包工业》、《酒精工厂的生产技术》、《老姆酒酿造概要》、《法国的食品工业》、《法国发展啤酒工业的经验》、《现代酿酒工业综述》、《葡萄酒鉴评学和饮用法》(《葡萄酒的感官特征及其风味科学研究》)、《葡萄酒分析化学》、《葡萄酿酒的科学技术》、《酿造名优白酒的科学技术》、《新编酒经》、《现代酿酒工业综述》、《酿造名优白酒的科学技术》、《白酒酿造科学技术》、《中国大酒典》、《酒文化小品集》、《酒曲集锦》、《白酒春秋——中国蒸馏酒的演变及发展趋向》、《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战略》、《入世后的中国酒业》、《名白酒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清香型白酒在我国酿酒工业中的优越地位》等。其中近80万字的《新编酒经》,被业界誉为“中国酒文化第一书”。

与他人共同编写的专业书刊主要有:《酒曲集锦》、《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烹饪卷》等专门卷的设计和审稿、写稿)、《轻工业国内外生产技术水平及发展状况》、《英汉食品工业词汇》、《英汉辞海》《五十到一百的养生规划:88岁营养师与103岁老伴的长寿之道》(与索颖)等。

个人生活

第一任妻子:杨文蔚(1940年结婚,1966年去世)

第二任妻子:索颖(1975年结婚,2016年去世)

秦老的夫人索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营养保健界权威专家。索颖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酒的营养与健康问题,编写了很多与酒有关的学术论文与著作,1992年,她参加了法国可涅克市首届国际蒸馏酒学术会议,并发表了题为《中国白酒的营养与卫生》的论文,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

长女:秦小文

次女:秦中文

幼子:秦大文

外孙:毛永昇

秦含章有三个子女,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大女儿叫秦小文,二女儿叫秦中文,小儿子叫秦大文,三个子女都相差9岁,平时是小儿子秦大文照顾他。

2013年8月,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报呈106岁的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审评。2014年6月27日,107岁的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在北京召集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研究者张智启来京,为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题字“国家白酒祖庭博物馆”,给予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很珍贵!很珍贵!很珍贵!”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在题字抬头钤印“学道嵯峨”。“学道嵯峨”是秦老一生的写照和座右铭,德高望重的秦老以此鼓励张智启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用登山的精神把收集、保护、研究、传承工作做好,用眼见为实博物馆的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白酒文化川流不息的灿烂传承和博大精深,为国家做贡献。

社会任职

人物逝世

2019年8月15日13时22分,酒业泰斗秦含章在北京逝世,享年112岁。中国酒业协会称秦含章是中国酿酒产业中弥足珍贵的一块“活化石”。

2019年8月16日,中国酒业协会宣布成立秦含章先生治丧工作组,成员包括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贵州茅台集团、山西汾酒集团、高景炎、季克良张菊明、秦大文。

2019年8月21日上午9时,中国酿酒行业泰斗秦含章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遵照秦含章生前嘱托及家属要求,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一切从简,不收丧礼。

人物纪念

2010年9月,在贵州茅台酒厂广场,茅台酒厂为秦含章雕塑全身像。

人物评价

秦含章,是我国白酒事业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造诣甚深,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培养青年一代,桃李众多,为推动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日报

1908年2月19日,他出生于无锡县胡埭镇张舍,在家中排行老三。虽出身贫苦,却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成为庚子赔款最后一批留学生,先后赴比利时、法国、德国学习,成为中国酿酒界的一代宗师,为我国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生产技术的改造、创新与发展均做出了卓越贡献。“茅台工艺试点”、“汾酒试点”更是奠定了新中国白酒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他还参与新中国所有酒类产业规划和理论建设,为原本一片荒芜、散而不整的中国酒业开辟出一块新良田。(无锡日报

作为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秦含章致力于酒业科研与实践70余年,在科研、生产各个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参与了包头糖厂的筹建设计工作;参与了华北制药厂的筹备工作;20世纪50年代到东欧进口设备;筹建轻工院校、组织编写教材;解决了青岛啤酒的混浊问题,创建了汾酒生产的全套化学分析方法,特别着重汾酒芳香成分的解析和定量方法;并长期主持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另外,秦含章也是中国酒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科学报)

秦含章不仅是中国酒界的泰斗,还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者与实干家,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在中国酒业,秦含章的重要性在于,他参与共和国所有的酒类产业规划和理论建设,为原本一片荒芜、散而不整的中国酒业开辟出了一块新良田。(江南大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