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04 16:21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学科设置沿革

1986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学生管理司,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司编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为新设专业,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德、日、俄语),又具有较全面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前两年主要学习外语(英、德、日、俄四种外语,学生选学一种),并辅以中文表达能力基本功的训练,后两年则主要学习有关中国语言文学的必要知识。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并未出现对外汉语或相似的专业名称,对外汉语只是作为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存在。

1981年,对外汉语专业第一次招收本科生。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属适当控制设点专业。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原199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做了修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依然保留,仍属控制设点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代码由050112*变更为050103*。

1999年,上海财经大学、山西大学、苏州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对外汉语专业。

2000年,黑龙江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对外汉语专业。

2001年,南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华侨大学、郑州大学、洛阳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对外汉语专业。

2003年,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东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五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对外汉语专业。

2004年,河北经贸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合肥学院、集美大学、宜春学院、井冈山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九江学院、济南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对外汉语专业。

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天狮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学院、黑河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池州学院、河南大学、许昌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贺州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获批设立对外汉语专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再属于控制设点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050103)由对外汉语(050103*)、中国语言文化(050106W)和中国学(050108S)合并而成。

2013年,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鲁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武昌工学院、湖南女子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普洱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014年,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深圳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张家口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烟台南山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安阳工学院、广东培正学院、桂林旅游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安思源学院、河西学院、兰州财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贺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撤销。

201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学院、山东现代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梧州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撤销。

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河北地质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山西工商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沈阳城市学院、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仰恩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撤销。

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103,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2020年,长沙医学院、陇东学院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广东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撤销。

培养目标沿革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将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设定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做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了新的界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沿革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华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核心课程规定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华文化通论、写作、外国语(各语种)。

培养目标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总计130~140学分,2200~2600学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学生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同时对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本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

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概论、语音与语音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根据培养对象侧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教育技术、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汉语修辞学、语用学、中华才艺、外语等。

实践教学

安排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所有环节并撰写实习报告。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具体人数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确定。生师比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教师应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拥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适当考虑学科内部的专业平衡和学缘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拥有海外求学、访学经历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

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热爱中华文化;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视野,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适应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校和院系应当鼓励和组织教师围绕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以多种方式参加相关培训或访学研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相应的教学能力。

设备资源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持。

办学单位应拥有公共图书馆或中文资料室。专业图书、期刊,文献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配备充分。新开设的专业,公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专业图书不少于100册,教学行政生均用房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不低于5000元。教学活动场地的使用须有基本保障。

教师结合课程性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讲义,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注重教材选用的质量。基础课程教材应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教材或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正规教材,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例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古典文献库、爱课程网中文学科精品资源等),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条件。

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维护实践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按计划使用实验室提供切实保障。

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指派专任教师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经费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经费数量充足,规范使用。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生均年教学日常支出不低于1000元;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和评估。

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带有一定专业内涵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模式

应该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相互配合,“请进来”的主要原则是“培养师资和高级汉语学习者”,而“走出去”的原则是“师资培训和初中等级汉语学习者的培养”。

从“请进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师可以是母语者,也可以是非母语者。母语者是目前培养的主要对象,而非母语者应该是今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转变可以使汉语国际推广更具合理性和正当性,使汉语需求者更易于接受。高级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等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对其以后的教学具有较大裨益。

从“走出去”看,教师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不论母语者还是非母语者汉语教师都需要定期更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到各国给教师讲学,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相关学术修养;而对于初中级汉语学习者,考虑到在学习初期,到目的语环境对其语言学习的帮助也并不明显,可以通过母语者或非母语者汉语教师实现本地化教学,而无需专门到中国国内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虽然汉语、汉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学习者母语与汉语共性的角度出发,积极加以利用和引导,同中求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将人类的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辅以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阶段性的文化发展,既凸显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也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结合,阐述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文化。

以往的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性,缺乏对这些专业知识合理的解释(即与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而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运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后要加强域内外实习和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更真实的实习基地。

而国际汉语教育阶段,应该更多地重视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淡化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如何将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能力,这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要加强对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解释,二是要真正做到将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要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工具型”转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学习工具只是为了使用工具,其目的不在于工具,而在于其他,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结合起来。同时对于今后要“走出去”的从业者来说,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也就更能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已日趋向国际化发展,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教育国际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加之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社会需要,毕业生已难以直接与社会接轨。互联网教学的出现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针对性地回炉再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供了真实语料及用户需求以供研究分析,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产学研相融合。

这种“理论—海外实践—高层次理论”的“2+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授课+海外实习+返校学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既填补了本科实习的空白,又彰显了此专业的“国际化”特征,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深化;在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在能力方面得到加强。实现以素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模式培养出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将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一改革性的创举无疑会促使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更加发挥地方优势,向“特色性、灵活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一是修订培养目标,要求体现职业需求、突出校本特色、加强学生文化传播大使身份的认同感导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开设“一带一路”实习及就业重点关联国的文化课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重点实习国家的小语种选修课;四是海内外实习兼顾,有“送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

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可在海外教育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在中小学、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媒体、出版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编辑等工作,以及外交、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新闻等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

考研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相近考研方向有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语文)、中国语言文学。

数据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6000-18000人。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