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音

更新时间:2024-05-30 16:34

水源音,又称水源话、河源话,学术名词为客家话粤中片,是一种分布于河源东江流域的地方语言。是东江客家语系的一类。水源音主要分布在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除此之外,河源市的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韶关市新丰县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江西省赣州等地也有一定的分布。

定义

水源音,又称水源话、河源话,学术上称之为客家话粤中片,是广东东江地区的一类方言。学者认为,水源音是来自梅州和赣南两地的客家移民和东江一带的原住民长时间杂居在一起,这三部分人所说的话经过一个长期混化过程最终形成的。客家话水源音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又深受粤方言影响,但因保留着客家话的基本特征,属于客家话的一个分支。

河源市的客家方言有别于梅州话、赣南话,是一种分布于广东东江流域的独特地方语言,主要分布在河源市、惠州一带,被称之为“水源音”、“中原古音”。粤东客家人的迁徙,其中一支先进入龙川县、河源市一带,经由东江迁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区,由此延伸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区,即河惠片客方言区,并形成了河源市、惠州、博罗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广东中部龙川、河源、连平、和平、博罗五县划归客方言的粤中片,把与惠州地缘相近的博罗罗阳、福田及龙溪等,独立划为“惠州片”。华南师大周日健教授在1990年12月出版的《新丰方言志》中论证了水源话是“客家话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同时指出,“就现代音韵系统来说,惠州话跟水源话一样,应归属于客家话。水源话是毫无争议的客家话,得到各界普遍认同,而惠州话仍有一定的争议,另作讨论。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河源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音的推广。2008 年以来,河源市客家语电视栏目正式开播,以佗城水源音为播音标准音;2013 年开始,河源市区公交车全部实行普通话、客家话双语播报站点。这对于水源音的传承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特征

河源话属于客家话语系的次方言,流行区域包括源城区、东源县。操河源话区域的各乡镇之间的方言也有不少差异。如埔前、黄村、叶潭等镇的方言与主流客家话(粤台片)差别不大,但黄村方言却有翘舌音。河源市区(包括东源县的仙塘、义合、久社、康禾和新港等镇)的方言声调变化比较大,东源县河西(包括船塘、上莞、漳溪、三河、黄沙、顺天、双江、涧头、灯塔、骆湖和曾田等镇)的方言声调较平。

水源话保留了客家话的基本特征。如古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不论是平声还是仄声,一律读送气声母,像“白”、“暴”、“步”、“部”、“哺”、“病” ;“大”、“达”、“敌”、“代”、“盗”、 “电”、“读”、“毒”、“独”、“度” ;“共”、“旧”、“件”、“近”、“跪” ;“在”、“自”、“座”、“坐”、“住”、“杂”、“罪”、“造”等字音是。再如古无轻唇音(即唇齿音),只有重唇音(即双唇音),在水源话话里也还留下一些痕迹,像“粪”、“痱”、“斧”、“腹”,“甫”、“辅”、“肥”、“吠”、“缝”等字,惠河话仍读双唇音。古无舌上音,河源话里也可以看到一点痕迹。如口语单说“知”或问人“知么(知道吗)”,“知唔知(知道不知道)”,“知”的声母仍读[t],成为客家话的特征之一。又如古“晓”“匣”声母的合口字,即韵头是u的字,其声母在客家话大多读[f],河源话中“灰”、“火”、“化”、“花”、“欢”、“货”,“会”、“回”、“画”这些字的声母也读[f]。此外,河源话中,还可以看到保留下来许多客家话特有的词语以及指人宾语可在指物宾语后一类客语句法特点等。⑹因此,水源话应属于客方言的一个分支,而不应看作区别于客方言和粤方言的另一种独立的方言。这一看法,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研究客方言学者的认同。

分布

水源音主要分布在韶关新丰及邻近的河源市。其方言点基本沿东江流域分布,地理上处于河源地区粤台片客家话区域的包围之中。另外,贺州、赣州等地的“河源声”,本质上也是客家话水源音。而惠州没有水源音这一说法,习惯称惠州话、惠城话,与河源的水源音有不小的差异,且属于争议方言还没有得到确认,跟城市宣传口号“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河源市有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已经分开讨论,故惠州话不在水源音的讨论范畴。事实上水源音以客家古邑河源为代表。值得提出的是跟源城区相比,龙川佗城等地的水源音无论在地理上还是语音词汇上都更加接近粤台片主流客家话。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为340多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市地处梅州市与广州市之间,河源话受正统客家话及白话(广州话)的影响较大。有的词语读音与梅州话相似,有的词语与广州话相近,而河源市内东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等各县区之间的方言也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河源市均属于客家方言地区。

在广东东江中上游的分布情况如下:

1、源城区东源县:主要分布在市区及灯塔、船塘,康禾等地的部分村落。

2、龙川县:南部的佗城、义都、丰稔、四都、老隆、附城等处于东江两岸乡镇的部分村落。

3、紫金县:西部靠近河源市区的临江、古竹、柏埔、义容、黄塘等乡镇有少数村落的居民使用。

4、连平县:南部与东源县、新丰县毗邻的忠信、隆街、上下坪、陂头等乡镇的少数村落。

5、和平县:东南部的林寨东水镇及彭寨、古寨等镇的部分村落。

6、韶关市新丰县:主要分布于东部的石角大席二个乡镇。

另外,有人指出,在梅州市丰顺县、广西贺州等地,也有类似水源音语音及词汇的方言存在。

发展历史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水源音的“水源”,毫无疑问是指的东江之源。东江水系上起新丰、龙川、河源,下至惠州、博罗,其水源在赣南。一支发源于寻邬,称寻邬水;一支发源于安远,经定南流入广东,称定南水。寻邬、定南二水在龙川县东北汇入东江,现建有一大型水库,即枫树坝水库。据《长宁县志》卷八:“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话,自江西而来则为水源话。”因此,有人认为,东江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是来自赣南老客的客家话,就像粤北东北部的南雄、仁化、始兴一带的客方言,看作来自赣南的老客一样。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周日键先生在《新丰方言志》中曾经指出,这话不可信,理由是新丰的居民既有来自江西的,也有来自福建的。⑴其实东江一带的居民,不仅来自江西、福建,更多的是来自现今的梅州。据龙川129个自然村居民姓氏源流的调查,各姓多为宋明以来自兴宁五华梅县以及翁源赣州等地迁来。⑵又据《惠州府·郡事记》记载,明万历二十年以前,惠州府一带居民很少,后从兴宁、五华、安远武平陆续迁来许多居民。⑶这是因为,明末清初以后,以梅州为中心的客方言区人口激增,又受到清初迁海政策的影响,客家大本营的居民便逐渐向外迁移,进入了客家民系的播迁期。粤东客家人的播迁,其中一支先进入龙川、河源一带,经由东江迁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区,由此延伸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区,即惠河片客方言区,并形成了龙川、河源以至惠州、博罗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

从地缘学的角度来看,赣南经寻邬、安远二水可直通东江。得舟楫交通之便,在明朝初年,东江上游确有一些客家人是从赣南迁来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不少人回迁的。据统计,明中叶以后经龙川回迁到赣南的县就有赣县、安远、信丰、定南、全南、南康、上犹、大余、崇义、寻邬、万安、遂川、井冈山等共21个,其中以原籍兴宁的最多。⑷这样一来,龙川、河源一带的居民就大多来自梅州或由福建经梅州迁来,而赣南迁来的只占少数。可以认为,在龙川、河源的东江一带,来自梅州和赣南两地的客家移民和原住民长期杂居在一起,他们所说的客家话,理应经过一个混化的过程,才产生了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的客家话,即惠河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因惠河一带的客家话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可以扩而大之,把惠河片凡具有这些相同特点的客家话都称为水源话。新丰方言分客家话和水源话,其水源话分布于邻近河源市的丰城、马头、石角、大席、梅坑五个乡镇,⑸理应并入惠河方言片的水源话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