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更新时间:2024-09-12 10:25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俄语: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罗马拼音: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早年经历

1910年至1914年间,斯特拉文斯基全家多次前往瑞士,他一边在那里疗养,一边为演出事宜出入巴黎,后来长住瑞士。即使在瑞士这个永久中立国,战争也意味着匮乏,斯特拉文斯基的多数音乐出版商多数都属于敌对国家,俄国的庄园也不再能够为他带来收益,因而生活变得相当拮据。迫于生计,他组建了一个“袖珍剧院”公司,在瑞士的乡村里作巡回演出。《士兵的故事》也由此诞生,在瑞士洛桑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其呈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在代替序曲的第一段进行曲士兵进行曲》中发明的避免重音突出的“双重节奏”,都成为日后这位作曲家延续多年的创作特征。

1915年,一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没收,从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显得十分节俭(为了避免动用大乐团),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1920年代,经过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之后芭蕾舞剧的创作逐渐减少,而将创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剧及室内乐上。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密切交往。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

1938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儿、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兰二战的爆发,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国谋生。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

1950年代初,斯特拉文斯基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

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

1960年代之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逐渐减少。

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重新回到俄国。与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访谈录、回忆录。

1970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纽约。

1971年4月6日于美国去世,死后葬于威尼斯

人物经历

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是圣彼得堡帝国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

关于国籍

192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成为法国公民,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逝世于美国纽约

主要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在国外。这使得他生活经历复杂,创作作品众多,风格多变。从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普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钢琴曲《俄罗斯圣歌》《我儿童时期的回忆》等。

代表作品

《彼得鲁什卡》

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近代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写的一部芭蕾舞剧。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出成名作《火鸟》以后,他的委约者贾吉列夫非常兴奋,决定再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一部芭蕾舞剧供他的芭蕾舞团上演。该剧创作于1910年,由亚历山大·贝努瓦创作剧本,米哈伊尔·福金编舞,尼金斯基主演,1911年6月3日首演于巴黎。1947年,作曲家又对原谱进行过修订,演出一般使用修订版。

舞剧剧情由俄罗斯民间故事改编,叙述一位魔术师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戏,结果使三个木偶彼得鲁什卡,芭蕾舞女演员和摩尔人都有了生命。彼得鲁什卡爱上了女演员,但女演员却喜欢摩尔人。彼得鲁什卡无法忍受,便设法破坏了他们的爱情,摩尔人气得发疯,把彼得鲁什卡杀死。福金认为这部舞剧是他的得意之作,剧中的舞蹈具有强烈的现代性,采用机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点,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作用。彼得鲁什卡也是尼金斯基个人最喜爱的角色。

从音乐角度来说,《彼得鲁什卡》是《火鸟》和《春之祭》之间的桥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个人风格逐渐成型,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一环。该剧的音乐富于动力,配器尖锐粗粝,旋律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对打击乐器铜管乐器的使用方面有很多开创性的贡献,是斯特拉文斯基最为人喜爱的作品之一。后来作曲家还将该剧音乐的三个片段改编成了钢琴曲。

《火鸟》组曲

芭蕾舞剧《火鸟》完成于1910年4月。6月25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前来观看演出的德彪西会见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并表达了自己对《火鸟》的赞赏。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一举成名。有人还认为斯特拉文斯基自从写了《火鸟》组曲后,他就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拉威尔等人并驾齐驱了。

芭蕾舞剧《火鸟》的剧本是由俄罗斯舞剧团的编导米哈伊尔·福金根据一个古老的俄罗斯传说而编写的。剧情大致为:王子伊凡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与魔王进行了一番搏斗,但不幸被魔王捉住。关键时刻,王子得到了一只神奇火鸟的帮助,最终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公主。斯特拉文斯基后来根据芭蕾舞剧《火鸟》的总谱改编了三部组曲,其中以第二部组曲最为著名,是当今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剧本。

这部组曲共分七段:

芭蕾舞剧《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启发和影响;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的运用十分突出,节奏强烈多变,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总的来说,但该曲所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则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

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这部在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春之祭》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呢?1930年4月该剧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由费城管弦乐团演出后,许多人对这“稀奇古怪”的音乐改变了看法,评论界也作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论。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尽管如此,这部作品通常还是以交响音乐会的形式演奏的。本曲的总谱完成于1913年3月,是他的第三部芭蕾音乐作品,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整部芭蕾舞剧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有八段,后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第二部分:献祭

十、少女神秘的环旋舞——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这是青年们在舞蹈。

十一、对被选少女的颂赞——这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音乐节奏复杂,节拍多变。

十二、祖先的召唤——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下,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

十三、祖先的仪式——英国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颤栗。

十四、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

这里仅仅选录了全剧中最为著名的第十四段音乐——被选少女的献祭舞,其内容与风格都具有最显著的代表性。

风格变化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重要作曲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早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1910)、《彼得卢什卡》(1911)、《春之祭》(1913)为代表,也包括管弦乐《烟火》(1908)等,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还具有印象派风格,这些作品也为他在世界乐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

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爆发后,瑞士成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居留地。在那里他的音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1927)、《圣诗交响曲》(1930)和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明显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采用古老的形式与风格,提倡抽象化的“绝对音乐”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代表作有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合唱《诗篇交响曲》等。

晚期

晚期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如《乌木协奏曲》(1945)、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等则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音乐手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及点描音乐等。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