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

更新时间:2023-07-27 13:34

工业布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工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和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与安排。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环节。它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并受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纵向看,工业布局包括工业的总体布局、重大项目的地区分布、地点分布和厂址选择。从横向看,工业布局包括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的空间联系,以及工业区域、工业枢纽、工业中心之间的各种经济技术上的空间联系。

研究内容

工业生产地域分布现状与历史变化的分析,对其未来布局态势的预测研究,对工业建设进行具体的地域安排,以及制定不同地区发展工业生产的有关政策等。

主要研究内容有:

①影响工业布局的条件(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工业部门结构。包括部门内部和部门间的结构。要求协调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生产、采掘与加工工业、原材料与制造工业、能源与耗能工业、传统与新兴工业,以及工业与交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比例关系;

③各工业部门 的布局特点及企业最优区位的选择;

④不同层次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地域组织(如工业地区、工业枢纽工业区工业点)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与发展规律。

不同地域范围工业布局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如全国性工业布局主要是确定其总体布局的战略发展方向,提出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和主要工业部门基建的地区分布,安排工业基建投资和主要产品生产的地区比例,论证全国工业地区布局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宏观经济效益。地区性工业布局着重确定各类型区域工业发展总目标、总规模及地区产业结构轮廓,明确该地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区际联系的基本趋势。具体的工业建设项目分布地区与地点选择,更多地注重与其配套协作项目的分布、原料与能源来源及产品销售地带等。

布局分类

工业布局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包括多种工业部门、多种类型企业的工业总体布局,某个工业部门的总体战略配置,大范围地区的工业综合布局;

微观:如个别工业企业的布局(主要是厂址选择),某些个别工业点的布局等。

工业布局按工业构成

分为由多种工业部门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工业总体布局,个别工业部门布局和个别企业布局。

按地域范围分为国家或地区间的工业布局,在一定地区内各有关地点间的工业布局,在城市工业区工业点内的工业布局等。

工业布局作用

合理的工业布局,将会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促使各地生产力的发展趋于均衡,有力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分为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两类,它们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前者包括矿产、土地、水与生物资源等;后者主要有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生态环境条件等。

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地区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消费因素、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度等。它们对工业布局,特别是工业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有着重要作用。

生产技术因素

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和与它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与方法,以及劳动者掌握生产工具的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生产技术进步会相应地改变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程度。例如地质勘探及矿物采选冶炼技术的进步,可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工业布局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程度。

环境影响

工业布局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污染物的类型考虑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应布里在居民区盛行风向下风地带的郊外。

在季风区要布局在与当地主要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使工厂排放的大量烟尘、有害气体不至于吹到居民区。在厂区与生活区之间应有绿化带。以便净化空气。需要大量工业用水、又要排放大谙污水的工矿企业,工厂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居民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城市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布局的原则

如:用地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摆放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大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有严重污染、一时又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具体地说,应布置在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城市风”范围以外),并考虑到盛行风向的影响。

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治理。

某些工业部门产生的“三废”有可利用的部分,可在附近布局配套工厂就近加以利用,将污染物有效地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使一个工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工厂的资源.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如某地区,铜矿和煤矿资源都比较丰富,拟建铜矿冶炼厂,同时建火电厂为其提供电力。但铜矿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企的二氧化硫,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中,有大觉的粉煤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二氧化硫是制硫酸的原料,而粉煤灰也可用来制造建筑材料,所以在附近建硫酸厂和粉煤灰建筑材料厂。

还要考虑到地形的影响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要布局在盆地或谷地中,耍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以免污染物难以扩散而造成污染事故。

设置卫生防护带。

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设里防护带,植树造林.可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作无害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建立焚烧炉或深埋废清;增加除尘装置和化学手段,清除烟尘和有害气体。

有些工业部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电子、感光器材、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需要建立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自来水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周围可种植防护林加以保护。

工业布局特点

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涉及面广,影响全局;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改造困难,作用深远等。衡量工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应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是否统一为标志。

研究任务

对工业生产地域分布现状与历史变化的分析,对其未来布局态势的预测研究,对工业建设进行具体的地域安排,以及制定不同地区发展工业生产的有关政策等。

布局合理标志

①全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都达到一定的工业化水平,消除了区际间的悬殊差别;

②各地区资源得到了现阶段技术发展所允许的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③全国及各大经济区都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内部联系紧密而布局相对集中的工业体系

④全国及各地区工业布局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世界工业布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工艺高度发展,世界加工工业不仅成倍增长,且兴起了新的、现代化的高科技工业部门,引起工业地域结构的变化。基本特点:

(1)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是战后工业布局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为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2)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与相对分散。集中与分散是产业空间运动的形式,工业地域在不断集中与分散中形成,而集中是主导方面。自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工业地域集中是突出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所增强,并出现了不连续的带状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发展中国家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中心。世界工业生产由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工业空间运动的总趋势。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更加明显,世界工业地域自西向东、向北、向南扩散着,同时在一国内同样存在着相对分散的趋势。如美国向西部、南部发展,日本向南北两端和日本海侧开发,俄罗斯工业地域东移等。在许多大工业城市周围出现了工业卫星城镇,一些发展中国家新的加工出口区的建立等都是例证。

(3)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布局在原有的煤铁复合体型和战后发展起来的临海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临空型、临路型的新布局类型。以机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的中心点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市,在其周围或外围地区,发挥人才、交通信息等软环境的优势,发展起各种类型的高科技产业,以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硅岛”为典型代表。

(4)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工业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几个发展中国家。如美国、原苏联、日本、西欧经济共同体合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4以上。

(5)近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工业基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