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

更新时间:2024-08-05 11:08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阜阳市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市、亳州市之间,总面积18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太和县下辖30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77.8,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常住人口13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为豫州之域。

春秋

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

属魏国,苏秦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统一天下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西汉

置细阳、乐昌、新郪宋,并属汝南郡。

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

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

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

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岑遵为细阳侯。

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竟为新郪侯。

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郪。

三国

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

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西晋

废细阳。

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

北魏

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改陈留为颍阳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

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

绍兴末陷于金。

金亡,复归宋。

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

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亳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亳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

1959年4月,恢复太和县。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太和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478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太和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太和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太和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太和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太和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镇、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太和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太和县成立20个公社。至此太和县设33个公社。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太和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太和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1986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至此,太和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1992年,太和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20个镇和11个乡。1994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8年1月,桑营撤乡设镇。9月,五星撤乡设镇。1999年12月,高庙撤乡设镇。2001年10月,双庙、阮桥分别撤乡设镇。

2003年3月,大庙撤乡设镇。

2006年9月,开展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太和县村级组织由804个(行政村787个,社区17个)调整为311个,其中行政村292个,社区19个。2007年增设社区1个,2008年增加行政村2个。至此,太和县共有村级组织314个。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太和县下辖30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太和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人民中路4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北部,东临亳州市涡阳县、利辛县,南抵阜阳市颍泉区,西接阜阳市界首市,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接壤。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东南经淮南市凤台县、淮南市区去合肥286千米,西北经淮阳区、西华县去郑州市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市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市210千米。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太和县境内地层0—40米深度内为全新统,40米以下为更新统。更新统上部,顶部岩性为青黄杂色亚粘土,颜色杂乱,较硬,干后坚实,切面光滑,有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有裂隙,但发育不全。全新统分上、中、下3段。全新统下段顶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顶部为灰黑色、紫灰色亚粘土,致密,干后坚硬,颗粒细腻,稍有滑感,裂隙不发育,含有较多地腐植质,可能为风化壳,此层是全新统下段的标志层。单层厚度4—8米,部分地区10米以上,向东南较薄,只2米左右。中部变为灰黄色亚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为6—8米。一般层次多,沉积不稳定,多是薄层相间的粉、亚砂与亚粘土互层。分选较差,在亚砂土内多含有钙质结核,是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分界标志层。

地形地貌

太和县境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黄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始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来的黄河多次西泛滥淤积而成。境内地势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东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万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类,可分为剥蚀堆积河间平原和最新泛滥带。削蚀堆积河间平原广泛分布在河间地区,由青黄杂色亚粘土构成,顶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风化壳,地表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青黄杂色亚粘土明显地遭受剥蚀,沿裂隙呈棱块状脱落,剥蚀脱落的亚粘土碎块,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别处堆积起来。

气候特征

太和县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气候按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温润地区,又接近北亚热带气候,实质是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其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但因处在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天气往往变化无常,低温、连阴雨、旱、涝、冰雹、霜冻和大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气温: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热,平均27.9℃,年温差27.2℃。1959年至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为-21.3℃,最高和最低温差62.1℃。太和县1959年至1985年的气象记录最低气温低于-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气温超过40℃的年份也有5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太和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24776.88公顷(1871653.2亩)。

其中,水浇地6981.91公顷(104728.65亩),占5.60%;旱地117794.97公顷(1766924.55亩),占94.40%。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20193.08公顷(1802896.20亩),占全区耕地的96.33%;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24.17公顷(61862.55亩),占3.31%;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442.31公顷(6634.65亩),占0.35%;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7.32公顷(259.80亩),占0.01%。

(二)园地388.50公顷(5827.50亩)。

其中,果园381.95公顷(5729.25亩),占98.31%;其他园地6.55公顷(98.25亩),占1.69%。

(三)林地7663.07公顷(114946.05亩)。

其中,乔木林地5882.66公顷(88239.90亩),占76.77%;竹林地4.63公顷(69.45亩),占0.06%;灌木林地0.56公顷(8.40亩),占比极少;其他林地1775.22公顷(26628.30亩),占23.17%。

(四)草地72.02公顷(1080.3亩)。

其中,其他草地72.02公顷(1080.3亩),占100%。

(五)湿地1.14公顷(17.1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本次调查全县湿地类型全部为内陆滩涂,没有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沼泽地6种地类。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6913.87公顷(553708.05亩)。

其中,建制镇用地7287.72公顷(109315.8亩),占19.74%;村庄用地29251.95公顷(438779.25亩),占79.25%;采矿用地310.89公顷(4663.35亩),占0.8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3.31公顷(949.65亩),占0.17%。

(七)交通运输用地5394.13公顷(80911.95亩)。

其中,铁路用地349.50公顷(5242.5亩),占6.48%;公路用地1862.04公顷(27930.6亩),占34.52%;农村道路3168.06公顷(47520.9亩),占58.73%;港口码头用地14.53公顷(217.95亩),占0.27%。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727.82公顷(160917.3亩)。

其中,河流水面1741.34公顷(26120.1亩),占16.23%;坑塘水面2736.12公顷(41041.8亩),占25.50%;沟渠5260.37公顷(78905.55亩),占49.04%;水工建筑用地989.99公顷(14849.85亩),占9.23%。

植物资源

竹木类:竹、松、柏、槐、刺槐、楸、榆、桑、椿、杨、梧桐、泡桐、柳、楝、楮、黄杨、棠棣。

棉麻类:棉、苎麻、红麻、黄麻。

药类:薄荷地黄、紫苏、香附、车前子、益母、半夏、杏仁、皂角、茴香、花椒、地骨皮、青香子、蓖麻子、金银花、茵陈、薏苡、栝楼、荆芥、菖蒲、蛇床子、地肤子、桃仁、桑白皮、香母榴、木瓜、扁竹、板兰根、白芍、艾、桔梗

花卉类:牡丹、芍药、海棠、桂、梅、大丽菊、木香、丁香、玫瑰、玉兰、菊、芙蓉、鸡冠、凤仙、碧桃、夹竹桃、迎春、美人蕉、芭蕉、仙人掌、木兰、兰。

野菜类:荠菜、银银菜、富富菜、狗尾菜、豆瓣棵、驴尾蒿、羊蹄棵、野蒜、水菠菜、马齿苋、拉拉秧(幼苗可食)、灯笼棵。

动物资源

禽类:鸡、鹅、鸭、鸽、鹌鹑鸳鸯、鹊、鸦、鹰、雁、莺、燕、鸠、雀、布谷、子规、八哥、画眉、百灵、野鸭、猫头鹰、啄木鸟、鸡鸣喳。

兽类:牛、马、骡、驴、羊、猪、狗、兔、猫、貂、野兔、黄鼠狼、鼠。

鱼类:鲤、鲫、鲢、鳝、鲇、鳅、鳜、暇、蟹、蚌、鳖、龟、蛙、螺。

虫类:蜂、蚕、蝎、蛇、蝉、青蛙蟾蜍、蚯蚓、土鳖虫、蝴蝶、蜻蜓、蜘蛛。

矿产资源

太和县境内有石油陶土等矿产资源。

人口

2023年末,太和县户籍人口177.8,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常住人口13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万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初步核算,2023年,太和县实现生产总值(GDP)5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275.2亿元,增长7.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8910元,比上年增加1872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太和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4%。按产业分,一产占投资比重的2.7%,增长23.1%;二产占投资比重28.7%,增长34.1%;三产占投资比重68.6%,下降0.2%。

财税收支

2022年,太和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亿元,增长1.8%,其中税收收入14.1亿元,增长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5亿元,增长9.4%。

人民生活

2022年,太和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86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8元,增长6.1%。

第一产业

农业

2023年,太和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97.3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46.2万亩,玉米播种面积46.3万亩,豆类播种面积102.3万亩,薯类播种面积2.5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播中,油料种植面积4.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8万亩。

2023年,太和县粮食总产量100.7万吨,比上年增产0.1万吨。其中,小麦产量71.5万吨,玉米产量17.8万吨,豆类产量10.9万吨,薯类产量0.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0.8万吨,蔬菜产量47.8万吨。

2023年,太和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含农用运输车)143.2万千瓦,增长0.5%。化肥使用量(折纯)4.6万吨,下降0.5%。

畜牧业

2023年,太和县肉类总产量11.9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3.3万吨,增长20.3%;生猪存栏量33.4万头,下降31.4%;牛存栏2.8万头,增长3.3%;羊存栏23.3万头,下降12.3%;家禽存栏381.5万只,下降12.3%。

渔业

2023年,太和县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增长4.3%。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太和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1.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61.8亿元,增长2.9%。分行业看,28个工业行业大类有11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主要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食品制造业增长25.2%,医药制造业下降15.8%,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下降14.4%,纺织业下降7.6%。

2023年,太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7.2亿元,增长1.3%。实现利润16.4亿元,增长310.3%。

建筑业

2023年,太和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5.7亿元,增长16.8%。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太和县服务业增加值249.6亿元,增长4.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6.2%;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5.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3.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5亿元,下降0.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金融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4.4%;房地产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3.2%。2022年,太和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8%。

国内贸易

2023年,太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亿元,增长10.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97.3亿元,增长1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2.7亿元,下降4.6%。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销售额421.6亿元,增长11.2%,餐饮消费48.3亿元,增长7.5%。从四行业上看,全年批发业完成销售额955.6亿元,增长16.2%;零售业完成零售额303.4亿元,增长16.7%;住宿业完成营业额10.4亿元,增长19.6%,餐饮业完成营业额64.7亿元,增长21.2%。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19.4%。

对外经济

2022年,太和县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下降15%。其中,出口2.7亿美元,下降9.3%。

房地产业

2023年,太和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2.6%。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4.1%。

邮电通信

2023年,太和县移动电话用户120.5万户,比上年减少11.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2.6万户,比上年减少3.9万户。

金融业

2023年末,太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28.3亿元,增长10.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22.1亿元,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82.1亿元,增长12.5%。

交通运输

交通

公路

105国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在太和县内纵横交织。

铁路

京九铁路漯阜铁路过境,建有三堂集站7个车站,其中客货运站一座(三堂集站)。京九铁路商阜段系1984年定线,设计为国家一级铁路。经过太和县境内31.815千米,设计建3个车站,49座桥涵。1984年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承建。漯阜铁路界阜段是1986年元月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的二级铁路。太和县境内全长33.32千米,设计税镇、旧县、太和、界牌4个车站,大、小桥涵96座。

水运

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县40多千米。

运输

2021年,太和县货物周转量123.8亿吨千米,旅客周转量2.5亿人千米。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太和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8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获批首批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个、研发中心1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45个。获批省级科技项目立项3项。登记科技成果150项,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5亿元。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0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27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6件。

教育事业

2023年,太和县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7428人。普通中学74所,在校生10.5万人。其中,高中10所,在校生3.4万人;初中64所,在校生7.1万人。小学216所,在校生12.7万人。幼儿园288所,在园儿童4.1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

体育事业

2023年,太和县有体育场馆3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32个。2023年我县参加各类赛事荣获国家级体育赛事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2枚;省级体育赛事金牌32枚、银牌16枚、铜牌25枚。截止到2023年底全县等级运动员1660人,其中一级运动员53人、二级运动员262人。

卫生事业

2023年,太和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3个。其中,医院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9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06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898人,注册护士4028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太和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4.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8.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2.5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5.4万人。

2023年末,太和县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30个,床位数0.9万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2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万人。

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67.3公顷、退化林修复307.2公顷、森林抚育427.1公顷。年末有县级环境监测站1个。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27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76.2%。PM2.5年平均浓度41.9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度下降3.4%。

安全生产

2021年,太和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8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起。

历史文化

方言

太和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亦称“下江官话”。另据安徽省1958年方言普查材料,将太和方言划为“宿阜方言区”。它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主要表 语音的调类、调值上,不具备地区性差别,构不成方言区。

文艺

太和县境内群众文艺有音乐、舞蹈、雕塑、烙画、印花、刺绣、工艺柳编、剪纸等。

唢呐是居民喜爱的吹奏乐,流传广远。工此艺者多为理发工人,演出时五、六人为一班。乐器有唢呐、笙、笛、铜鼓、梆子、锣。传统节目有诸宫调、官笛、百鸟朝凤等。由于唢呐本身曲调较少,又有较好的表现能力,所以还吹奏当地群众喜爱的梆子戏、坠子戏和一些流行歌曲。唢呐演出的机会为庙会、重大节日及民间嫁娶丧葬。据近年调查,全县现有唢呐班24个,演奏者100多人。

城关镇有以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棚”,节奏欢快雄壮,常于节日伴随各种民间舞蹈演出。

舞蹈有竹马、跑驴、小车、旱船、花挑、蛤蜊人、狮子、龙灯、大头人、二仙摔跤,高翘、台哥、肘哥、花鼓灯、五里撅、12属相等。县城东关和界牌集的狮子舞比较著名,演员皆擅武功,表演的狮子能连窜5道方桌,能从叠起3张桌子上正翻、倒翻下来。县城西关及李营的竹马,跑驴表演精彩,演出时男骑马女骑驴,穿插交错,五彩纷呈。城南关的抬哥。每抬36人,台上是各种戏剧的人物造型,有《三娘教子》、《断桥》、《回荆州》、《芦花荡》等。

元宵节是民间舞蹈的演出节日,抗日战争以前,还在清明节城隍庙会演出。规模小的称出“半会”,大的称出“全会”。解放后出全会两次,一是1949年3月欢送解放军南下,一是庆祝建国十周年。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工此艺者多为妇女。旧时剪纸作品除常见窗花、鞋花、裙花外,还有金鸡报晓、鱼戏红莲、蝴蝶扑金瓜、刘海戏金蟾、观音送子、岁寒三友等,其工具主要是剪。建国后此项艺术有新的发展,采用绘画与刀刻相结合的手法,使剪纸艺术更加细腻和富有表现力,工此艺者多为男性。宫集区二郎一带,常年从事剪纸活动的有十几人,被誉为太和的剪纸之乡,其代表人物是王家和,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并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德等国。

戏剧

民国时期,太和县境内戏剧团体有:县衙梆子班、税镇星火梆子班、税镇坠子翁班(又名道情)、傅集梆子班、洪山梆子班、尚寨梆子班、三店梆子班、宫集梆子班、良店梆子班(短暂)、李阁梆子班(起止不详)等。

建国后,境内剧团有:太和县人民梆剧团1952年5月成立,演职员48人。

太和县清音剧团成立于1958年,1965年并入县梆剧团。清音是稀有剧种。传为元末明初汝南僧人玄坛法师所创,其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故取名“清音”。清乾嘉时期,清音由阜阳传入太和,至清末民初,清音在太和进入鼎盛时期,仅县城附近就有清音会数班。清音的主曲调是“四句腔”,实际上是以每一个上下句作为一个基本乐段,不断进行变化,循环往复,加上特有的终止式“煞板”,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

太和县曲剧团1958年成立,演职员28人,1959年10月,调为阜阳县曲剧团。

曲艺

太和县曲艺有大鼓、坠子、渔鼓、评书、小铙子书、琴书等。1957年成立县曲艺协会,1984年发证艺人有297人。大鼓、坠子常演节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大红袍》等。渔鼓节目比较短小,有《全家福》、《拉荆筢》、《白玉楼讨饭》、《李三娘打水》等。评书多说讲武侠传奇。1964年以后,曲艺人学习了一些新节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

杂技

太和县杂技以洪山杂技团和飞车走壁团比较有名。洪山杂技团成立于50年代,有演员20余人。马2匹,常演节目有马戏、刀山、杂耍等。1979年挂名为太和县杂技团。飞车走壁团组建于1982年,演职员20余人,设备有大型铁制球体,两辆日本产摩托和10辆国产自行车。常演节目有自行车1—7人飞、交叉飞、上下翻飞。摩托车单人飞、双人飞,360度大翻飞,属惊险节目。

李兴一带有传统耍猴,玩猴人携狗带猴,窜街游乡,演出猴爬竿、猴窜圈,有时借以招徕妇女儿童、卖针线、糖果等物。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历史名人

倪宽

字仲文,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纪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范滂(137—169年)

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尹勋、蔡衍、羊陟并称为“八顾”。又与刘表、陈翔、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并称为“江夏八俊”。

吕范

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势力的将领,官至前将军、扬州牧,追赠大司马

徐广缙(1797—1869年)

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加封太子太保。

现代名人

高警寒(1902年12月—1996年6月)

旧县镇高小庄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月至194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工作。学校西迁重庆后,任中央大学本部事务组主任。1952年后,先后任云南省工业厅工程师、石油化学工业厅工程师,1996年6月因病去世。

朱荫桐(1904年9月—2001年9月)

字葆华,曾用名朱保,太和县旧县集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安徽省改组派总部省干部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铁道部派赴美国读研究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回国,先后在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动力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陕西工业大学(今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任职。2001年9月20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7岁。

徐子佩(1908—2003年)

税镇镇渔池村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工作。解放后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1980年河南省科学院恢复,任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任河南省科协主席、党组书记。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病逝,享年95岁。

韩振江(1914年8月—2005年8月)

原墙镇名利村人。1949年海南岛战役结束后,被任命为虎门要塞区副司令员。1969年底,任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15日,在杭州疗养院逝世,享年91岁。

张峰(1922年12月—1997年12月)

原名在岭,双浮集人。1950年10月21日,率部跨过参加抗美援朝。1964年6月,晋升为少将,9月任军长。1969年9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7月离职休养,获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12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5岁。

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太和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2019年9月21日,太和县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榜单;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榜单。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19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第9)。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

2020年7月10日,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1年7月30日,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