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鹭

更新时间:2024-08-13 12:07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是鹳形目鹭科白鹭属鸟类,又名白庄、公子、白洼。全身羽毛洁白;眼黄色;喙橙黄色(繁殖期黑色);面部及周眼皮肤呈绿色;跗蹠和脚黑色。背上、肩上披有蓑羽,长超过尾部,生殖期后蓑羽消失。

形态特征

大白鹭是一种大型鹭类,颈、脚甚长,两性相似,全身洁白。繁殖期间肩背部着生有三列长而直,羽枝呈分散状的蓑羽,一直向后延伸到尾端,有的甚至超过尾部30-40毫米。蓑羽羽干呈象牙白色,基部较强硬,到羽端渐次变小,羽支纤细分散,且较稀疏。下体亦为白色,腹部羽毛沾有轻微黄色。嘴和眼先黑色,嘴角有一条黑线直达眼后。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多为白色,但前颈下部和肩背部无长的蓑羽、嘴和眼先为黄色。虹膜黄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肤繁殖期为黑色,非繁殖期为黄色,裸出部肉红色,跗蹠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雄性体重840-1100克,雌性625-1025克;雄性体长897-981毫米,雌性820-855毫米;雄性嘴峰95-118毫米,雌性96-104毫米;雄性翅348-379毫米,雌性330-350毫米;雄性尾115-162毫米,雌性122-138毫米;雄性跗蹠145-170毫米,雌性135-140毫米。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滨、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多在开阔的水边和附近草地上活动。

生活习性

迁徙:部分夏候鸟,部分旅鸟和冬候鸟。通常3月末到4月中旬迁到北部繁殖地,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迁徙时常成小群或成家族群,呈斜线或呈一定角度迁飞。

习性:常成单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在繁殖期间亦见有多达300多只的大群,偶尔亦见和其他鹭混群。白天活动,行动极为谨慎小心,遇人即飞走。刚飞行时两翅扇动较笨拙,脚悬垂于下,达到一定高度后,飞行则极为灵活,两脚亦向后伸直,远远超出于尾后,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成囊状,两翅鼓动缓慢。站立时头亦缩于背肩部,呈驼背状。步行时亦常缩着脖,缓慢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食性:以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边走边啄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亚美尼亚、阿鲁巴、澳洲、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不丹、玻利维亚、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汶莱、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智利、中国、圣诞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岛、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澳门、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语区)、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英属印度洋领地、吉布提、赤道几内亚、斐济、芬兰、爱尔兰、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新喀里多尼亚、挪威、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西班牙、瑞典、英国。

中国

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北部呼伦池、黑龙江流域和新疆西部与中部,迁徙和越冬期间见于甘肃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陕西和青海及西藏,偶见于东北辽宁、河北、四川和湖北; 普通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东南部吉林、辽宁、河北、福建和云南东南部蒙自;迁徙和越冬期间见于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江西、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多集群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同时有数对到数十对营巢,亦与苍鹭在一起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巢较简陋,通常由枯枝和干草构成,有时巢内垫有少许柔软的草叶。巢外径56-61厘米,内径52-54厘米,高22-25厘米,深15-20厘米。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多为4枚。卵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天蓝色,大小为51.5-60毫米×34-41毫米,重29-31克。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2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1个月的巢期生活后即可飞翔和离巢。

注:大白鹭图片模块网址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4项)。

种群状况

大白鹭在中国南北大地都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普通亚种,分布广、数量较丰富,60年代还能见到300多只一群的大白鹭在辽宁营巢,但现却很难见到这样壮观的场面了。其原因主要是森林砍伐、环境破坏致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变得相当稀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2771只,其中包括香港585只和台湾987只,实际在大陆仅见到699只。1992年3003只,其中香港628只,台湾1638只,数量有所回升。在整个亚洲的情况据1992年的调查为西亚9665只,南亚11467只,东亚3038只,东南亚2379只,总计26549只。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人工饲养

大白鹭可成对饲养,也可成群饲养。在一些动物园的水禽湖中,大白鹭与其它水禽混群饲养较为普遍,一般用铁丝或塑料网笼饲养,每对繁殖鸟的活动空间应为100-150立方米,否则不利于繁殖。笼中应有一株较大的枯树木,活树木更好,在离地面1.5米处应设置栖杠,以便于鸟栖息,食水用具宜大、坚固,但不需太深,通常40厘米左右为宜。人工笼养大白鹭的饲料以鱼、虾、贝类及一些两栖类的小动物和水生昆虫等肉食性动物为主,笼养的大白鹭除动物性饲料外,还应当喂些无机盐,如骨粉、牡蛎粉及少量的矿物质、维生素添加剂等。喂食时要注意卫生,一是鱼、虾、贝等动物性饲料要洗净;二是每天的残食要清除干净,特别是夏季,每次投喂量要少。这种鸟食量较小,夏季宜多增加饲料投放次数,减少每次投放量。以不饿为原则。

大白鹭容易繁殖、饲养,在动物园内的繁殖记录是:5月初发情、交配和营巢,5月中、下旬产蛋,每窝3-5枚,孵化期28天左右。雏鸟出壳后,需要靠亲鸟可进行人工代育雏。繁殖期内,要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惊吓。动物园笼养的繁殖鸟,应与观赏鸟分开饲养,努力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笼养大白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冠羽、肩羽、胸羽都可以做饰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