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龛

更新时间:2022-08-25 14:43

圣龛俗称圣体柜,是天主教教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奉至圣圣体是教会古老的传统,初期教会时就有些信友将圣体带回家保存。后来又有在圣堂里保存圣体的习惯,其主要目的是为一些不能到圣堂参礼的病人,尤其是为临终的病人送圣体。其次,是为人们能够敬礼和朝拜圣体。

历史沿革

在过去,圣体柜多置于祭台的上方中间。自从梵二礼仪革新后,许多圣堂的大祭台上已看不到圣体柜。有的将圣体龛供在祭台旁边或一侧,也有的大型圣堂把圣体柜供奉在特设的小圣堂里。

对天主教信徒来说,朝拜圣龛内的耶稣,是每天必行的功课之一,从那里可以得到良心、道德与法则的准绳,使自己的 生活不至于偏离。

新约时代,耶稣基督取了人性血肉而居住在人间。为了继续陪伴和带领万民到达与天主同在的居所,耶稣基督在受难前就以更神奇和令人惊喜的方式——圣体圣事,常与人们同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仅在主日(星期天)举行圣祭,因此弥撒后开始有保存圣体的习惯,通常保存在圣堂的更衣室或圣所内一个洞里,为不能参与弥撒的信友提供领圣体的机会,信友也可将圣体带回家中作日用食粮,尤其为病患及临终者。这段时期,保存圣体的容器只是简单的小盒子,因为仅为给病人和临终病人送圣体之用,并不需要大的容器。此时,出现了各种造型的圣体容器,如鸽子形、塔形、酒杯形等的圣体盒。最初几个世纪的圣体柜,一如圣体盒,有不同的造型出现,有圆 形、椭圆、八角、六角、四角等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以前对这些没有严格的规定。

直到第十一世纪时,有些地方,开始将保存的圣体供奉在一个祭台上,或一个显著的地方,旁边点一盏常明灯,让信众瞻仰、朝拜。由于信友增多,需要保存更多的圣体,故其体积越来越大,造型也逐渐多元化。有堡垒、宫殿、宝塔等不同的外型,并开始将保存圣体的容器称为“Tabernaculum 或Tabernacle”,即旧约中所谓的“账棚”,中文译作“圣体 柜”或“圣龛”,以便使人忆起天主与以民相会的帐幕。

哥德式建筑时代开始有独立的圣体柜:放在石柱或独立的哥德式建筑上,成为一种“圣体塔”。 由于朝拜、瞻仰圣体敬礼的快速发展,在以后的世纪中,许多信友形成一种信念,朝拜、瞻仰圣体比领圣体更容易获得丰富的恩宠。为了能有较长的时间瞻仰圣体,在弥撒以外把圣体供奉在一个犹如存放圣髑匣的圣器中,令信众瞻仰。此 圣髑匣式的容器,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形制。 在现代化的教堂中,圣体柜的造型也有所改变,多采取“柜子”的外型。但在我们本地化的尝试中,也看到不少圣体柜 采用了宫殿或庙宇式的造型、或是小型的住屋。

形制种类

圣龛是伊斯兰教建筑中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它的处理方法也最庄重、精致、华丽。在回族建筑中,多用小木作“佛道帐”的办法,而维吾尔族则多为砖砌外加些石膏花饰。龛的形制变化颇多。最常用的为Q形,此外则有△、0等形,也有用传统的神牌代替圣龛的,但为数极少。在龛内龛外如何地装饰起来是个纯艺术的问题。

这些圣龛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在后窑殿西墙上开一龛,然后内外装板或木牌楼(回族清真寺常用);另一类是在大殿西墙上开一龛,不用小木作装修,此式多为砖作(维吾尔族清真寺常用)。

我国内地比较重要的清真寺,后窑殿圣龛前多先立木牌楼(小木作),然后在牌楼背后装板,板上常用阿拉伯文或卷草花卉等纹,做成种种装饰。在正中部分则七各种做法则用木板做成龛状物,然后在龛内用阿拉伯文字组成各种图案。

这种装修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是各个不同。如后窑殿有一开间、三开间或一大二小开间的不同,有木结构砖拱顶的不同,以及接受西方圣龛影响多少,匠人的巧拙、财力、物力的多少不同,各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同,所以它的作风变化甚多。

即以彩色而论:有的用本色木面打磨得非常光亮整洁,令人感到非常舒服而又高贵,如洪水泉寺;有的主要色调用红地贴金花,如河北定县清真寺及北京牛街清真寺等;有的用蓝色卷草,如西安华觉巷寺;有的红、蓝、绿等色间杂使用,如易县等的清真寺。

圣龛使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比使用植物、花草更为简单生动。我国人民很早就喜欢用文字作装饰,阿拉伯建筑中也是如此,可见彼此所见相同。今日遗存许多伊斯兰教建筑,内外也常用我国文字书写匾联,有的黑地金字或金地黑字,匾联上也常有丰富的雕刻。

此外有的后窑殿及圣龛用磨砖雕花砌成,也有的砖墙上海墁白灰,然后即在圣龛内略加阿拉伯文字装饰。

在新疆则多砖砌圣龛,做成尖券,然后在圣龛周围使用石膏花饰。此种石膏纹多为几何形纹。在白色花纹中分别施以蓝、红底色,看过去另有一番风味,感到一种朴素而又严谨的作风。

总的看来,新疆维吾尔族平顶礼拜殿圣龛变化不如回族起脊式屋顶的变化多,并且很少带后窑殿。

安放位置

天主教法典938条指出:

(1)圣体应经常地供奉在教堂或圣堂的唯一圣体龛内。

(2)供奉圣体的圣龛,应安置在教堂或圣堂内彰明显著的地方,并配上华丽的装饰,以便于祈祷。

(3)经常供奉圣体的圣龛,应是不能移动的,由坚固而非透明的材料所制成,且上锁以尽量避免亵渎的危险。

(4)如有重大理由,尤其在夜间,可把圣体存放在较安全和高雅的地方。

(5)负责管理教堂和圣堂的人,应设法使供奉圣体的圣龛的钥匙得到极妥善的保管。

法典非常清楚地指出:圣龛就放在教堂内明显的位置。在祭台的中间、右边或左边都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能够让人看到。为了能够使人看到,也为对圣体的尊敬,要为圣龛“配上华丽的装饰,以便于祈祷”。而且,为避免圣体被亵渎的危险,经常供奉圣体的圣龛,应是不能移动的,由坚固而非透明的材料所制成,而且要上锁。圣龛的钥匙,要得到极妥善的保管。

《弥撒经书总论》314号也提到供奉至圣圣体和圣龛应该放置的位置,“应按教堂的设计,和当地的合法习惯,在教堂某高贵、重要、显眼、装饰雅致,和适宜祈祷的地方,将至圣圣体保存于圣体龛内。”因此,圣龛不能放在不显著的位置上,更不能将圣龛隐匿起来。

有的教堂就是把圣龛放在墙壁的暗室中,人们看不到圣龛的存在,这是不适宜的,也不合乎礼仪。有的教堂将圣龛放在了祭台上,这也是不相宜的。《弥撒经书总论》315号说:“为能更符合其象征意义,不应将保存至圣圣体的圣体柜,供奉在举行弥撒的祭台上。”

关于供奉圣龛,《弥撒经书总论》又讲:“依照教区主教的决定,可用最合宜的样式,把圣体柜供奉在圣所内最适当的位置﹐或供奉于不再用来举行弥撒的旧祭台上,但不得置于举行弥撒的祭台上。或把圣体柜置于另一小堂内,便于信友个人朝拜圣体及祈祷。但这小堂要和圣堂相连接,并且是信友易于看到的地方。”

为了使人们知道在教堂内供有圣体,“按照传统习惯,在圣体柜旁应点亮特殊的常明灯,燃料可采用油或蜡,用以显示并敬礼基督的临在。”因此,长明灯是显示耶稣临在的记号。

设计理念

圣龛必须是固定的,以坚固及不透明的材料做成,可以安放在壁龛内,在石柱上、或镶嵌于墙壁,要方便教友在弥撒外,可安静地继续与基督谈心祈祷。

圣龛应该典雅高贵,里外都需要装饰着象征圣体圣事的图案和标记。圣龛的图案与款式,应该符合圣体圣事的精神和意义,避免与圣体圣事无关的图案和主题。

圣龛的风格要配合祭台和读经台,且材质一致, 象征着同一基督的临在。在湖北土家族地区,如宜昌、长阳、利川等地的天主教老教堂内都设有圣龛,它是天主教堂内部装饰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和原始目的是“为病人”送临终圣体;次要目的是在 弥撒外为人分送圣体,并方便信徒朝拜隐身在面形下的天主。 因此,要根据每间教堂的不同环境,可以跟建筑师和艺术家合作,设计出有创意的空间,透过细心处理,表达出圣体奥迹, 帮助信友更热心朝拜圣龛内的天主。

象征意义

圣龛的装饰艺术与象征意义

在天主教堂内,圣龛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圣龛的装饰也尤为重要。

首先是,圣龛外罩(Conopeum)。 始自古老的传统,保存圣体的圣龛常饰以 特别编织的帏罩,梵二礼仪革新文件“圣体敬礼”总论也如此指示:“为显示圣体 在圣龛内的临在,要用帏罩或其他由合法当局规定的方式指示出来”。

此外罩应遮盖整个圣体柜,它象征保存结约之柜的帐棚。

1957年天主教圣礼部颁布法令必须遵行此项指示。但实际上,并非各地教会依法遵行,主要理由是,由于圣体柜多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不宜予以遮盖。

教会在1967年颁布的“圣体奥迹”57 号提到:“应注意,借由圣体柜外罩或其他有关当局规定的方法,指示给信友在圣体柜中有保存的圣体。”这项富有象征意义的习惯,应予以保留,尤其当所用的圣体柜并无艺术价值时。 其次是,圣体灯。

按照天主教法典的904条的规定,“在保存圣体的圣体柜/圣龛前,应常燃一盏照明灯,用以指示并崇敬基督的临在”。

天主教“弥撒经书总论”的修订版也重申此一规定,但对此照明灯特别指出,应用油灯或蜡烛灯。这种灯火象征生命,是活的,象征耶稣燃烧自己,为能照亮他人,带给人生命。此外,灯光也不必定要用红色。用其他未加“色 素”、柔和的自然光辉,更能表达平安、祥和的气氛,相信也更易能帮助人祈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