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

更新时间:2024-09-07 08:13

同甘共苦(拼音:tóng gān gòng k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燕策一》。

成语出处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一》)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同甘共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齐军很快攻占燕国都城,燕王哙在战乱中身亡。附近的中山国也趁机攻占燕国城池,燕国差点儿灭亡。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回国登上了王位。看着战乱后田地荒芜、民生凋敝的燕国,燕昭王发誓要让燕国重新富强起来,并且要向齐国报仇。于是他亲自去见燕国贤士郭隗,询问富国强兵的方法。郭隗告诉他:“自古能成就大业的君主都很尊敬贤士。只有能礼贤下士,那些有才干的人才会来帮助你。要是大王对人粗暴无礼,那能吸引来的就只有唯利是图的小人了。”

燕昭王忙问:“可我要怎么做呢?”郭隗回答:“大王要是真想招揽人才,就从我开始吧!那些贤士要是听说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肯定会纷纷前来投靠大王的。”燕昭王听从了郭隗的建议,专门为他修建了庭院,并隆重地拜他为师。此消息一出,各地的能人异士果然纷纷投奔燕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将乐毅和大学士邹衍。一时间,天下人才都争先恐后涌向燕国。

燕昭王又在国内祭奠战死的士兵,并体恤死者家属。他坚持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一起度过了二十八年艰难的岁月。终于,在贤臣的辅助和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下,燕国日渐强盛,百姓生活富足,士兵斗志昂扬,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昭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封乐毅为大将,起兵一举攻破了齐国,终于报了当年的仇。

成语寓意

高尔基说过:“给,总比拿要愉快!”意思是:一个人为别人付出,一定比得到了什么更开心,更快乐。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你与别人分享,别人也会与你分享;你为别人付出,别人也会为你付出。其实,并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爱人之间,在领导与下属之间,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若能做到“同甘共苦”,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

然而,“同甘”容易,“共苦”却很难,因为需要付出汗水、眼泪和心血,甚至生命。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忘不掉。”能与你“同甘”的人会很多,能与你“共苦”的人却会很少。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成语用法

“同甘共苦”意指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共同承担祸患苦难。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干部对群众、上级对下级等。亦省作“同甘苦”。

隋·李大师等《南史‧张永传》:“其为将帅,能与士卒同甘苦。”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上:“元帝与王导,岂他君臣比,同甘共苦,相与奋起于艰难颠沛之中。”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家见老爷事事与人同甘共苦,众情踊跃;也仗着夫齐料足,果然在一月限内便修筑得完工。”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一:“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一章:“特别是一个同甘共苦,历经忧患的妻子,能不怜惜老头子所剩下的,应该说是不多的岁月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