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

更新时间:2024-08-28 17:58

励精图治(拼音:lì jīng tú z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原作“厉精图治”。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

句中“厉精为治”后来演化为成语“励精图治”。

成语故事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为昭帝没有儿子,所以手握朝政大权的太司马霍光促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刘询的祖父刘据,本来是汉武帝的太子,由于卷入一次巫蛊事件,全家被诛杀。当时还是婴儿的刘询被一位狱官营救,才幸免遇难,得以在民间的外祖母家中长大成人。后来遇到大赦天下,他才恢复了皇族身份。刘询登基后,被称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故。御使大夫魏相看到霍氏家族独揽朝政大权,胡作非为,就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权力。这使得霍氏一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获悉霍氏一家的阴谋后,先发制人,采取果断措施,将霍氏家族满门抄斩。从那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因为宣帝出身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特别重视吏治,多选用熟悉法令的人做官,严惩了一批贪赃枉法的高官。宣帝还设置了治书侍御史,审核廷尉在法律量刑中是否轻重失当;让官员呈报监狱中囚犯名数,由丞相御史统计上奏皇帝;还免除了一些残酷的刑法。宣帝在经济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招抚流民,恢复和算赋,提倡勤俭节约,降低天下的盐价。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元康年间,由于连年丰收,谷价降至每石五钱,边远的金城、湟中地区每石也不过八钱,这是自西汉以来最低的谷价记录。

宣帝时,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便设立西域都护,政令达于西域。在文化方面,宣帝下诏召集文人讲论五经异同,并且亲临裁决。而魏相被提升为丞相,封为高平侯。他率领百官尽心尽力辅佐宣帝,很得宣帝信任和赏识。

宣帝在魏相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的有效措施。他大展鸿图,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他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后世史家称之为“宣帝中兴”。

成语寓意

故事中的汉宣帝为了国家振作精神,力图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同理我们也应该振作起来,经营好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国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十年寒窗苦心钻研,韬光养晦,潜心修持,专心致志,勠力奋发,在艰辛寂寞的道路中终于淬炼出迈向高峰的能力与勇气。然而有时绊倒我们的往往不是艰辛与寂寞而是安逸后的平静。自己也许不是一国之君,但肯定是一身之主,为了自己的“国土”安定,也需要“励精图治”一番才行。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励精图治”意为设法治理好国家;也可以形容设法把事业做好;含褒义。该成语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宾语、主语。常作“想”“决心”一类词的宾语。也说“励精求治”。

运用示例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神宗皇帝以英伟绝人之资,励精求治,凛凛于汉宣帝、唐太宗之上矣。”

元·脱脱等《金史·宣宗纪赞》:“宣宗当金源末运,虽乏拨乱反正之材,而有励精图沿之志。”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陛下励精图治,天下苍生之福。”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圣上此时励精图治,惟恐野有遗贤。”

近代·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故其政府不能不励精图治,以谋国之进步。”

成语辨析

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两者都含有奋发向上的意思。“励精图治”偏重于振奋精神,做出成绩,一般用于领导者;“发愤图强”偏重于坚定决心,争取进步,可以用于领导者或普通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