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斗

更新时间:2022-10-25 15:27

十八斗,又称交互斗,是指在翘昂两端,承托上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字卯口。

简介

在翘昂两端,承托上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字卯口。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它的长度为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十八斗” 。

十八斗:宋《营造法式》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0.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在翘或昂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与翘昂相交点的叫十八斗。

斗拱构件

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包含斗耳和斗口两部分。按种类,其分为:坐斗、十八斗、平盘斗。斗拱是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份,其功能在承托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凡是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大都带有斗拱。

斗耳

斗上面突出的部分,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

斗口

斗口就是斗拱的坐斗上用来安瓜拱和头层翘的十字形的卯口,是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模数。 清制的斗口从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个等级,级差均为半寸。常用的斗口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坐斗之上有十字形卯口,以承托瓜拱和头层的翘和昂。这承托翘和昂的口叫做斗口,是有斗棋的建筑的各部件尺寸权衡的基本单位。

斗拱构件斗拱的结构机能演变

第一阶段:西周到隋

这是斗拱从萌芽到基本成型的形成期,西周铜器拱令簋,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都有斗拱的形象。 这时期的结构机能主要表现在:

1、承托、悬挑作用

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都有体现。

2、减少弯矩和剪力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

第二阶段:唐、宋至元

盛唐时期,斗拱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如中唐的南禅寺大殿、晚唐的佛光寺大殿,保持唐风的辽代木构殿塔,宋代编修的《营造法式》以及大量的宋、金木构建筑等。成熟期高峰的唐宋斗拱,在结构机能和艺术造型上都达到一定境界,主要表现为:

1、斗拱的承托、悬挑功能已臻完善

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如像广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顶全部力量便落在了斗拱上。

2、斗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规范化的斗拱系列

斗拱近柱高的一半;柱头间的朵数一般1~2朵;屋顶出檐达3~4米。

3、斗拱已从孤立的节点托架联结成整体的水平框架

4、抗震性能优异

斗拱遇有强烈地震时会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如独乐寺遭遇唐山大地震,但仍完好无损。

第三阶段:明清

进入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衰退,装饰作用更为突出。

1、屋顶出檐尺度显著缩小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约1米),间距加密。

2、功能性减弱,走向装饰化

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柱头与柱头之间的朵数增多,多达4~8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