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星鹩鹛

更新时间:2024-08-28 20:00

丽星鹩鹛(学名:Elachura formosa)是丽星鹩鹛科、丽星鹩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0-11厘米。上体和两翅覆羽暗褐色满布白色斑点。飞羽具棕褐和黑褐色相问横斑,尾短具棕褐和黑色相间横斑。喉和下体暗黄褐色满布白色斑点。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和趾亦为角褐色。

动物学史

丽星鹩鹛在形态上与鹩鹛属(Spelaeornis)鸟类十分接近;行为上,则与鹪鹩属(Troglodytes)的某些成员很相似;而它的单调重复但音调很高的鸣声又和鹪鹛科(Pnoepygidae)的成员有共同点。正因为有这些特征,对丽星鹩鹛分类地位的认识,也一直存有争议。1845年,英国鸟类学家、印度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Edward Blyth依据从印度大吉岭地区采集的标本命名了丽星鹩鹛Troglodyte punctatus(学名意为‘有斑点的鹪鹩’)。1874年,苏格兰鸟类学家、陆军上校Arthur Hay(1862-1876年间也被称作Viscount Walden)认为T. punctatus已经在1823年被用于命名欧洲的鹪鹩,从而不再适用于丽星鹩鹛,为此建议将其学名变更为T. formosus(意为‘美丽的鹪鹩’)。可见,早期的鸟类学家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鹪鹩。其后的学者则依据形态学证据认为它是一种鹩鹛,属鹛科成员。还有学者根据较长的喙和较高音调的鸣声建议应为它建立一个新属Elachura,其学名相应也变更为Elachura formosus(意为‘美丽的短尾鸟’)。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对丽星鹩鹛分类地位的认识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这也正是传统形态分类学的现实所在。

《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体型较小、模样普通的鸟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雀形目鸟类的唯一成员。这种有斑点的画眉科鸟类先前被称作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生活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活动在茂密的灌木丛林间。乍一看,这种浅褐色的小鸟很不起眼——和北美洲冬鹪鹩的大小及外形类似。丽星鹩鹛栖息的生态系统也和其他很多鸣鸟的栖息地非常类似。但研究人员指出,其较高音调及多音节的鸣声和其他鸣鸟有显著不同,且科学家弄清了其中的原因:从遗传学角度而言,丽星鹩鹛是鸣鸟中一类特殊的群体。

科学家尚不清楚丽星鹩鹛科(Elachuriade)何时完成进化以及其他近缘种是否已经灭绝。因为丽星鹩鹛的基因组成和其他雀形目鸟类截然不同。研究人员建议,应当将其置于独立的科,且其拉丁文名称也相应变更为Elachura formosa(意为“美丽的短尾鸟”)。该研究的发表预示着随着大规模物种DNA测序工作的完成,很多生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将会被重新认识和修订。

2014年《雀形目中一个孑遗单系单型科的发现》一文发表,宣告丽星鹩鹛以一个鸟类新科的新身份被重新定义。根据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丽星鹩鹛已经新提升为单型科,最新的研究表明丽星鹩鹛是一支较为古老的孑遗世系,一鸟独占一科,十分特别。

形态特征

体(包括两翅覆羽)暗褐色或多或少缀有棕色,特别是腰和尾上覆羽较明显。上体各羽均具有一小的白色次端斑点,白色斑点前后均缘以黑色,飞羽内翈暗褐色,外翈具棕褐色和黑色相间横斑;尾红褐或淡棕褐色具黑色横斑。下体淡黄褐色或暗黄色,腹和两胁棕色,各羽均具三角形白色斑点,腹和两胁白色斑点上还有更小的黑斑。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和趾亦为角褐色。

近种区别

相似种斑翅鹩鹛(Spelaeornis troglodytoides)体型较大,尾较长,喉白色无斑。区别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栖息环境

丽星鹩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发达的阴暗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溪流与沟谷林中较常见。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地栖性,主要在林下地上灌木丛和草丛间活动和觅食。善于在地面奔跑,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行距离亦很短,多在树丛间飞翔穿梭。性隐蔽,隐匿于山区常绿林的林下层。鸣声响亮而单调,为不断重覆的三声一度的单音节哨声,其声似“滴-滴-跌”。尖厉的sik…sik声,似鳞胸鹪鹛。比小鳞胸鹪鹛的叫声偏高。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和缅甸。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沧源和东南部河口以及福建西北部山区。

2019年,丽星鹩鹛在同安区文山景区第一次被拍到,刷新了厦门野生鸟类鸟种纪录。

2022年3月24日消息,近日,厦门鸟友在同安区文山景区拍到“神秘隐士”丽星鹩鹛(liáo méi)。

2022年11月,武汉市黄陂区云雾山发现丽星鹩鹛。12月,江西环鄱阳湖区发现丽星鹩鹛。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茂密森林中地上,尤其是溪流岸边和岩石沟谷地区易被选择。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和根等构成,内有时垫有少量羽毛。巢常常被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以下或枯枝落叶中,甚为隐蔽。每窝产卵3-4枚,卵纯白色、偶尔被有少许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5毫米×12.5毫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